WFU

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

一段偏鄉路 :讓我我更確定了兩件事:「陪伴和學習。」 / 吳緁苓



【王妃,妳現在最想做什麼事?】


2019年2月21號,我們在六龜陪伴孩子的第一個夜晚,五個夥伴,預計兩小時課程。課程最後的半小時,我請孩子們隨地圍成圓閉上眼三分鐘,接著再來談談「你」現在最想做什麼?

答案不拘,所答皆接受。

有人說:「我想,上廁所」,所有孩子哄堂大笑。
有人說:「我想跳過,換下一個說」,下一個孩子驚嚇緊張接手。
有人說:「我想吃東西」
有人說:「我想有天可以回家鄉」
有人說:「我想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」
有人說:「我想保護人民,想考警校」
最後有個孩子說:我想對曾經被我銳利言語傷害過的同學、朋友,向她們說:「對不起!」。同時也留下眼淚。

35個輪下來,不同反應、不同夢想,這就是一群國高中的偏鄉孩子。


與六龜的緣分


我有個很棒的朋友,大家都叫她「阿鎂」。是個急診的醫生。

某天聊天得知她有個學長是個牙醫在八八風災後,為積極投入「偏鄉的關懷」,因此義無反顧的把自己的牙醫診所,設立到六龜。

到偏鄉多年,他發現這地方的孩子學習資源與資訊刺激都遠不及市區,於是他在自己開始計劃,把診所樓上的空間裝潢為課後輔導教室,同時籌組各個不同的資源,來幫孩子們上課,讓孩子有更多學習機會。

因如此,阿鎂醫生在去年暑假也是為孩子們演講授課的其中一位老師。而阿鎂就是我們與六龜孩子起緣的媒人婆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阿鎂醫師

而我能做什麼?


這群孩子們居住、學習,都在六龜。這裡偏鄉、資源較少、到了晚上七點整條街已經特別安靜。在現實的生活中,他們沒有選擇環境和背景的權利,家庭中有低收、有單親、新住民,相對起筆一般城市的孩子,為經濟與資源弱勢的一群。

所以在去年暑假的那場活動安排,就是個開始。當時我雖然不是參與者也不是講者,但因阿鎂他們的付出,這事讓我一直印象深刻。

在2018年12月18號當晚,我運動時又想起這件事,停下了腳步傳了訊息給阿鎂,而促成這趟行程。

2月21號下午四時,因考量第一趟路不熟、跟孩子也不熟,於是我們決定此行先五人,定點集合,一車出發。到達偏鄉約ㄧ小時半的路程,走過高速、來到鄉間小路、接著看到山脈和前方的雲霧。

從破冰運課到課程的結束,整整兩個小時。課程中隨著孩子的接受度而刪減某些設計好的橋段,同時也增加了沒在課程簡報中的步驟,「圍成圓,閉上眼,談談你想做什麼?」

而,我們又能做什麼?這答案也許要陪伴了才能知道。



八八風災


2009年8月在台灣南部,發生一起嚴重水災。

因為天災的破壞,讓這地方花了很多年的時間重建家園;但心靈傷痛的療癒更是煎熬也需要更長的時間。

課程結束到了晚上九點,整條街上的店面只剩無幾,幾乎都關閉,就連路燈都沒幾個。這一段回程路,更是一片寧靜,但也明顯感受偏僻。

孩子們有個「班主任」,是安排上課時間和活動主題討論的主要聯絡人。在我們討論孩子需求時得知,他一開始只是他們的英文老師。教著教著他突然發現孩子們除了學習,但更最重要的是「陪伴」。於是他接下了陪伴孩子的職務,為班主任。

孩子們都稱他「Josh」。

Josh陪伴了他們三年,從他們的互動我們也看見了親近。

結束了課程,孩子也各自回家。離開前我們開了個檢討會,Josh問:「今天結束,我們對孩子有什麼看法」。我們的答案有:「孩子純真、感情很好、上課專注、地點真的偏僻.....」。

但其實在這一趟偏鄉路,我的看法是「我更確定了兩件事:陪伴和學習。」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班主任

陪伴和學習


第一件:是陪伴

陪伴才是這群孩子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基礎。更不要忘了,在看文章的你我,我們的孩子其實也一樣需要我們的陪伴!

第二件:學習。

過程中孩子也許有學到,有陪伴。但真正學到更多的其實是「我們」這群成年人。

我當天,從國中孩子身上聽到「坦白犯錯的勇氣」,也聽到「單純又簡單的夢想」,又聽到最真實最簡單的生活需求「如吃飯、上廁所....」

這35個的想法,沒包裝沒修飾。這樣偏鄉的孩子你曾接觸過、曾瞭解過嗎?



離開前孩子們問我:「王妃,那妳最想做什麼事?」
我回:「做對的事」。因做件對的事而得到滿足,才是真正的快樂!

就像,今天我來了六龜,陪伴了你們。這將是我最想最的一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