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

取捨:再大的榮譽與成就,都不值得你去出賣自己的良知。葉丙成教授




植入了最痛的記憶

一個被列為邊緣人的女生同學淡淡的說:「我什麼都看到了!那一刻起,將讓我植入了這26年來忘不掉的記憶。」憲福2018年會取捨分享者「葉丙成教授」故事中的一句話。

當時講者的故事主題方向為:取捨。

葉教授開場提到,演講前他設定的故事不只一個,但因為時間與主題考量,他最後取捨擇一來跟大家分享這個26年不曾離開記憶的故事。

處處無所不「取捨」

試問大家,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是什麼? 我認為是「取捨」,為何其言?

當你每天睜開眼睛時,是否得馬上起床?還是再賴一下床?

是否也曾經在出門前思考很久,今天要穿A套衣服還是B套?

是否天天都得想今天的早餐要吃什麼?漢堡?蛋餅?

一個教育界的專業講者在演講前都得先「取捨」故事,何嘗我們不也是在做每件事前,也一樣得面臨取捨後而做最後執行與行動。

小六的畢業考

葉教授的故事發生在他小六那一年,因為父親工作而被迫全家到美國一年,當時校方答應可以讓他先在家裡自學,只要在畢業考時回來參加畢業考即可畢業。

在美國的一年裡,他除了應付當時美國學校的考試,也得兼顧到台灣的科目,一年後,也如期的回到台灣參加畢業考。

求學過程中,他都是同學們眼中品學兼優、第一名的同學。沒料到在畢業考時,因為一個不會寫的國文的單字:「難」,與不想輸的念頭,讓他最後選擇了「作弊」。

這個舉動,讓他就算成為台灣頂尖教育家時,他內心仍然感到不安與慚愧。


為成就值得犧牲你我的良知?

葉教授演講時提到,在現在競爭的環境下,人人都想要出頭、想要有成就,但你曾經也為這些好處與成就,而犧牲掉自己的良知?

當你努力追求一切成就時,總會遇到取捨的關卡,那時,魔鬼出現,決策便在己。

在現在多元的社會與開放自主的風氣下,存在一個現實的狀態就是,每個人要的人生風景也許不同。而這些不同,也影響了每個人對「自我良知」的要求與在乎程度不斷的改變。

這些改變,變好變壞,就得看自己的修行與道行了!

教授給了我三個提醒:

1.人的取捨,也許沒有所謂的對與錯。當下惡魔考驗的意念,才是對錯的最大關鍵。
2.就算社會競爭大,再高的榮耀與成就,都不值得出賣我們自己的道德與良知。
3.良知取捨,就看自己的道行與修行。就算違背良知後,自己又能睡得好,真的就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