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

教出好幫手/課後心得



收穫和輕鬆不為「對等」


什麼課讓我開懷大笑?
什麼課讓我放棄唯一的週休而北上燒腦一天?
什麼課讓我能有所學到、回來工作領域而用到、當下又感動到?

身邊的朋友常看我上課後的課後心得和照片,最常說的一句話:「Kate,妳是去上什麼課啊!好像收穫很多而氛圍輕鬆又愉快。」

這時我只會微笑秒回:「是啊!真的很愉快」,但下一句我就沒回應了!因為我認為這幾年的學習收穫很多很多,但過程一點也不輕鬆。

收穫和輕鬆」是不可能為對等的




姐我報名了


在憲哥的「教出好幫手第二班」開放報名時,我有個好妹妹興奮開心地打電話給我。

電話開頭就連續說了三句話:「姐,我報名了喔!」「我第一次上憲哥的課耶!」「妳要不要跟我一起上啊!」

妹妹一句話,姊姊就報名!

妹妹是誰?她名字叫「徐榛鎂」。是個急診科的女醫師,大都叫她「阿鎂醫師」。

就在兩個喧鬧自嗨的報名情緒後不久,憲福育創的工作伙伴就傳上了「上課通知」與「第一個課前作業」。

俗於說「無三不成禮」,有第一個作業,就會有第二個,有了第二個作業,怎能忽略掉第三個呢?

所以自嗨後,也開始準備必須先完成的「課前準備期」。





手把手的教學


一整天的課程,憲哥帶著我們在教學技巧的「心法」和「做法」上,刻意的練功。

刻意的練功期分為三期:「準備期、操練期、內化期」

「準備期」:上課前預習的課前作業(教學的五大步驟)
「操練期」:上課分組討論、設計的課程架構、製造教學覺醒的鋪陳與上台演練教學練習..等
「內化期」:下課後實際運用與刻意練習

這些刻意堆疊出「有效教學」而設計出來的課程,其中願意「手把手帶領教學的心態」,是讓教學達到有效的重要核心。





企業教學的加減乘除


課程中除了教學的五大步驟外,四大符號讓我用在工作崗位上,覺得特別實用也相對重要。

(➕)加:在教學上請不吝嗇的多說一點,增加教學的耐心。
(➖)減:減去多餘的疑慮,讓在企業中增加安全感。
X) 乘:告知企業品牌的優勢,讓工作歸屬感倍增。
(➗)除:團隊工作的分擔,教會更多人,才能一起做更多事。




願意教學 才為好的企業


教學這件事,必須要真正會了才能教,而不會的就得學。

「但要如何教?對方才聽得懂。」「要如何選課學?對自己才有幫助。」這兩個問題,才是真正必需要認真的選擇與思考。

也因為教出好幫手這堂課,讓我在企業的教學上很受用,它讓我「學會與教會」。而教會的同時,讓他們不用死背,也能有效的聽得懂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包場,只為拉起「每個家庭」的共同回憶。一場布袋戲,讓高雄再見傳承與文化。


我相信!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 紅盒子


一小時影片放映結束後,拿起麥克風說了沒在草稿子上的一句話:「我相信,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紅盒子」。

十月二十四號晚上

高雄的好友說:「Kate ,高雄是否也來辦一下包場呢?」
我:「別鬧了,等等整場只有我們三人,能看嗎?」
好友:「不會啊!最少也有我們三個啊!妳怕什麼?」
我:「好,那就試看看囉!」

於是在10月底的某個週末,我們三人開始聯絡、討論、規劃活動的流程、找適合的影城.......這一切聯絡的訊息不斷的傳來傳去,就為了趕在週一時發佈「高雄紅盒子包場」的訊息。

三天內,確定了場地與日期。也順利在週一發佈了包場的訊息。



美真集的我們!一句話,就答應。


發佈訊息的同時我立馬開會詢問員工們,是否一起參與協助或自願當工作人員,在說明流程和細節之後,孩子們立馬答應。

同時分攤工作,有人負責連絡場地,有的開始準備參加禮,有的聯絡印刷廠,有的開始編輯宣傳的圖片,這一忙就到了活動日。

整個過程其實讓我最感動的是在我公佈活動的當天,員工們當下才知道有一部關於布袋戲的紀錄片叫「紅盒子」,他們沒有多餘的考慮,就答應協助(難道是我的惡勢力作祟嗎?)。


布袋戲如韓劇


公佈活動訊息時客人問我,美真集是整形醫美診所,為何不是辦場美的相關活動,而是辦一場布袋戲的紀錄片呢?

朋友也問,Kate妳確定是布袋戲的紀錄片?什麼動機讓妳想要包場?

包場原因就只有一個,想藉由布袋戲紀錄片拉起「每個家庭那曾經共同的回憶」。

我常聽我爸說在他們小時候的布袋戲,就如同現在的「韓劇」一樣的風行受歡迎,在當時的生活排隊看布袋戲,是件非常流行也重要的事。

「布袋戲的人物」就如「韓星」一樣,每個家喻戶曉,大人小孩人人皆知,能說的出「戲偶角色」的名字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。

孩子們吃飽衝去戲台前佔位置,而老人家也拿著板凳去擠位,這樣的動機就如同在電腦前搶五月天演唱會的門票一樣,強烈與期待。

但這畫面(戲棚下看布袋戲),到底有多久不曾見過?而也隨著時代的改變,這一部紀錄片也得花上快十年才拍攝完成。

回憶的意義


7點,紀錄片準時放映,大家帶著家人排隊入場走進映廳,挑好坐在紅色的席座上,整個放映過程坐在邊角的我,感受著每個人投入在紀錄片的表情。

有回憶,有感動,有思念,有珍惜。

結束後,有個客人來跟我說:「謝謝你們包場,我已經十多年沒跟爸媽一起看電影」; 又有個朋友說:「這紀錄片讓我懷念,我的父親」

也許,科技會讓「傳統」逐漸消失 ; 而快速和多變,也讓「文化」的傳承保留變得更難。而這些當下的回饋讓我明白,至少因為曾經的一場活動,讓我們一同參在每個家庭的一次回憶中。





緣分聚集


因為這一場活動,凝聚了高雄的友情,也讓一群不同領域的人聚集在一起:因為這場活動,更拉近了中北部好友的情誼(高鐵的來回票價都比電影票貴)。因為這場活動,讓大家心中的那個家,共同找到一個回憶。

這不只是一場包場的活動,而是每個家庭找記憶與回憶的二個小時。

















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

三不原則,降低負面情緒發酵。




「我覺得.............」

半個月前的某個晚上我接到前同事宜芳的電話,電話傳來的聲音是哭過重重的鼻音,電話一接通後,我「喂!」了一聲,對方卻安靜十五秒。在還未知事情真正始末,透過話筒傳達這「無聲的頻率」,我接收到一個明確的訊息「她,很受傷」
等待安靜的同時,我腦子開始啟動思考接下來我該如何說?該如何做?


預期的支持被抹滅?



這時宜芳突然開口:「Kate,我在一個很信任的團隊中被人情緒攻擊,他在所有人的面前直接批判、言語攻擊我,這件事我真的很受傷。但真正讓我更痛心的是當場沒有半個人替我說句話,讓批判者一直失控惡言下去。」

她,哭了一整晚,想到就哭!跟這孩子聊的過程當中,我在想我能怎樣開導她?

「論份量」,我根本不是她的什麼重要人 ; 「論身份」,我不是專業的心理師 ; 「論情誼」,這孩子只有在我公司待過2個星期 ; 「論人生觀」,我也只是一個還在學習豁達人生的中年人。

想一想,自己開導人的資格還處在排長隊等領資格牌的其中,談開導資格,根本還輪不到我。但接下了這不捨的低落情緒,我除了傾聽,還是傾聽。


發酵的情緒


我讓他說完了整個事件經過,前後花了半小時而過程他邊說邊哭,這半小時, 這情緒讓我知道她明顯走不過去。顯然,這事件所「發酵的情緒」是比「事件本身」的傷害還要來得重、來得深。

「發酵情緒」不是指事件本身的「原因」,而是事件發生後讓當事人產生的情緒「果」。

情緒會在事件發生後產下感受,發酵的程度也會因為「第一時間協助者的陪伴」「不預期事物對當事者衝擊」程度不同而不同。

那如何陪伴這正在「情緒發酵」的身邊人呢? 我建議三個「三不」原則。


三不


1.第一句不說「我覺得」:

在情緒發酵過程,對方願意主動說時是一個舒壓出口,相對這行為已經具有信任。陪伴者的第一句話往往在溝通過程中佔著重要的因素,也是是否繼續延續陪伴的主要原因。

情緒發酵時,當事者是處於非理性和負面的狀態,但常常傾聽者總是會用平常的反應回應而出現第一句話為「我覺得.....」

「我覺得」是一句偏主觀的句子,比較不適合用於情緒發酵期來使用,此期比較建議用「客觀和傾聽性」的用句,來協助當事者緩和。


2.不要急著說「對事件看法的論點」:

人處理事情的程序是在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後,依照每個人的人生經驗與歷練不同,開始策劃的處理流程脈絡也不同。

經驗豐富者可以切斷情緒,立馬理性客觀找到事情的推理關鍵點,找到線索做正確的判斷與策略 ; 非經驗豐富者,卻更容易跟著當事者的情緒陷入一場局面,局面越亂越容易說「事件的論點」。


3.不要自以為:

陪伴過程中,除非自己是專業的教練,不然千萬不要用「自以為的想法」給建議。自以為的看法,可能會是不平靜下給的觀點,這樣可能會延長當事者沈溺在事件中的時間。



老師與陪伴者?


每個人的人生階段都會出現「老師和陪伴者」,「陪伴者」來幫你、協助你。「老師」則是來教導你、考驗你、甚至磨練你。
每件事的事後再回頭想想,這一切何嘗不是每個人增加「生命質量」的課題嗎?

悟的到,就跨過而更上一階。
走不過,就試著和過程的情緒學習相處,讓一切陪半自己的人生,修完每一堂必修的課。

我不是心理師,但我願意做個有感覺的陪伴者!


宜芳的事過了半個月,這幾天我才找到一個她找我解情緒的理由,這理由是「我們有緣分」。而他情緒的跨越過程,是讓我學習當一個「陪伴者」的課題。
這一切,理由是緣分,而陪伴是學習。

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

高雄美真集整形外科診所執行長/吳緁苓:說出影響力:突破二個障礙,學會三個概念讓你說出一個好的故事。




『接下來這篇我把它取名為護理師與執行長。嗯!根據妳的聲音.........但稿子痕跡很明顯,理性論述較弱.....加油!』語音裡,偏低音的音頻、講話速度快、字字命中要害的敘述我第一份的課前作業,給了我5分03秒的回饋。

「他」,是說出影響力的「導演」,「謝文憲」憲哥!

在6/13號下午1點,芋頭傳來訊息「Dear 學習夥伴,離繳交課前作業時間上有11個小時,大家加油!」 接著大家陸陸續續回覆:「謝謝芋頭、收到、好的.......」。當下念頭「死定了,腦袋空空,生不出作業。」
最後,第一個作業,我壓線交卷。

報名動機


這段時間在很多場合跟好友們碰面時,她們說........

「王妃,妳上過憲哥的說出了嗎?」 仙女提醒式的問我。
「王妃,妳一定要上憲哥的說出。」 Yoyo肯定的告訴我。
「王妃,我跟妳上了同一班的說出,終於。」 魏姐溫暖的對我說。
「王妃,妳上了福哥憲哥的寫岀,又報名憲哥的說出,上的怎樣?很棒對不對。」 Eva自信的問我。

這些話促使我報名了這些課。

在讀書時期,上課都盡量坐到最後一排,因為很怕被老師點名發表意見。在當護理師時,遇見開會上台報告,我手抖腳抖,全身軟趴趴。創業後,常常花一堆時間開會,講了一堆與主題釦不住鉤子的內容,浪費時間也達不到效果。

有嘴巴,但說不出好內容的我,在上「說出」前,只有一直打稿、背稿、再打稿、再背稿。終於第一版的作業完成,但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,就是「唸稿子」。

不足的能力,也沒有與身俱來的說話天份,我是如何撐到演練那天站上台呢?

答案是:我努力「突破了兩個障礙」與「學到三個慨念」。


二個障礙


兩個月的訓練, 「對著錄音機說話」與「不背稿」是我的兩大障礙,始終過不去。

障礙一. 對錄音機說話。
這堂課之前,我不曾聽過自己在錄音機裡的聲音、語調,因為不敢聽,也從未錄過音。打開錄音我就開始結巴,總感覺不太自在。

一個月以來,錄音次數不下50次,從語調輕重的調整,再重複學習用聲音的不同來呈現角色的對話筐,留意咬字要清楚......這些都是一次一次從聽錄音裡找到自己說話的盲點。

障礙二. 不背稿、記畫面。
打稿後,直覺做法就是背稿。一開始選擇用背的,把寫的文字背起來後說出來,但兩週後發現,語音檔裡的故事,還是有背稿的痕跡,故事變得沒有溫度,也容易忘詞,最後才試著記「九宮格的畫面」,記畫面,不死背。





三個概念


  • 1.開場要破題:破題如剪刀,是「寫出」和「說出」的重要觀念。「破題」就如人的外表一樣,第一眼的外表是認識一個人的開始,開始後才慢慢接觸與瞭解。一開場破題越明確,越讓聽眾快速進入狀況。
  • 2.好故事的架構鋪成:在故事裡「埋鉤」是很重要,鉤子如同一條維繫帶,維繫著故事前中後,串起架構,也串起鋪成。為了埋鉤子,我改了24 版架構,辛苦輔導學長姐和身邊的好友。
  • 3.呼籲字句:英文就是「 Call To Action」,這是說出影響力的重點靈魂,下對與主題相關的呼籲很重要,卻很難。


一個月下來,就算我突破了「兩個障礙」與學到「三個慨念」,但在說出影響力課程結束後,我終於懂了,真正要說出撼動人心的故事,除了學會使用40% 的技巧之外,一定要 保留60%的真誠。

一則感人的故事,是來自一份勇氣與一個感動。